栏目导航

当前位置首页 > 会员风采 > 先锋模范 >

万亩梨花片片情——追记燕赵楷模、河北省著名果树专家曲宪忠


  身材高大,满头银发,精神矍铄,笑容可掬,在梨花盛开的梨园里给围在身边的梨农讲解梨树管理技术。

2023年5月11日,在省委宣传部《燕赵楷模发布厅》的发布现场,看到大屏幕上曲宪忠生前的工作画面,老伴张玉芬几次潸然泪下,不能自已。“老曲,今年的梨花开过了,很美……”老人轻声说。

4个月前的1月11日,曲宪忠的追思会在邢台威县的一个梨园举行,来追思的干部群众络绎不绝,其中有不少当地的梨农。他们都来送别这位倾尽生命最后10年帮助当地发展“威梨”产业的老人……

一生挚爱林果情

1968年,曲宪忠从河北农业大学园艺系毕业参加工作,历任迁西县滦阳公社党委书记、迁西县林业局局长、迁西县副县长、唐山市林业局局长,河北省林业厅副厅长、党组副书记、巡视员等职务。2005年,和林果打了几十年交道的曲宪忠退休了,作为省内著名的果树专家,他却比上班还忙,或主动调研,或应邀前往,奔赴全省各地义务传授经验,进行林果技术推广。

 

张玉芬和曲宪忠是大学同学,在她眼里曲宪忠就是个“工作狂”,二人结婚后聚少离多,即便后来都到了石家庄工作,曲宪忠也是经常下乡,一走就是好几天。“他说党和国家培养了他,他得用学到的技术来回报社会。”张玉芬告诉记者,之前她也曾有过抱怨,但是想到“梨农确实渴望技术,也就理解和释然了”。

苏桂珍曾任威县林业局局长,早年间与曲宪忠有过工作交集。2012年,她和几位老科技工作者在威县草楼村建了一个梨园做试验,请曲宪忠到场指导。威县主要领导诚恳相邀,相关单位负责人也当起“说客”,都希望他能留下来,帮助威县发展梨产业。

10年前的威县,还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,西沙河流域更是贫中之贫、困中之困,土地沙化严重,农民收入微薄。

这时,曲宪忠已经68岁了,张玉芬和家人担心他的身体,并不愿意他继续在外奔波,但贫困县的落后面貌和基层干部群众拔“穷根”的热切期盼,深深触动了曲宪忠,“你们有决心,我就有劲头。”2013年1月,他放弃儿孙绕膝的安逸生活,担任了威县经济林建设高级顾问、梨产业首席专家。

“我到威县不图名、不图利,就想着用自己的技术,为党和人民做点儿事情。”他的到来像一缕春风,吹醒了西沙河两侧沉睡多年的贫瘠土地。

躬耕不缀满腔情

一到威县,曲宪忠顾不上去临时住所,就冒着严寒直奔西沙河流域。历史上,这片沙土地曾种过梨,但多是传统鸭梨、雪花梨,由于收益不佳,梨树几乎已被砍伐殆尽。

种什么?怎么种?曲宪忠带着威县有关部门负责人和技术人员,跑遍了省内外各个梨果主产区。经过专家团队的研讨论证,综合考虑市场等因素,他们决定在西沙河两侧实施10万亩绿色A级高标准梨园建设工程,主栽秋月梨、新梨7号、雪青梨、红香酥梨4个品种。

曲宪忠曾坦言:“在一个平原县发展10万亩高标准梨果基地,这在我40年的工作中是前所未有的。”一颗红心,一身干劲。家在石家庄的他每年有近300天在威县度过,有多次刚回石家庄,威县这边一个电话就马上赶回去。吕燕亮是威县农业园区技术干部,也是曲宪忠的助手。他说,“早上五点半、中午带着饭、晚上连轴转”是曲老的常态,不是在路上,就是在梨园,一辆车10年跑了30多万公里。

威县贺营镇袁庄村梨园是一个高标准示范园,建园前为测土样,有一天曲宪忠天黑前赶到了梨园。一下车,他就对大家说,取完样再吃饭,说完拿起工具就开始探查、打坑、挖土、取样……一道道工序完成后,月亮已挂上半空。

莫道桑榆晚,为霞尚满天。在威县的10年,曲宪忠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了威梨产业发展上,期间身体几次出现不适,中风、脑梗……都未能阻挡他的脚步。曾有人问他:“70多岁的人了,不缺吃、不愁穿,这么拼命图个啥?”曲宪忠说:“既然接了这个聘书,就要把承诺的事情做好!”

道是无情却有情

 

“不建则已,建就建最高标准的。一时省事省力,将来没出路。”曲宪忠说,“咱不能干那种等咱走后出现果农伐树的事儿。”

曲宪忠平时是一个和蔼可亲、性格开朗的人,可一旦涉及到工作,他就变得“冷酷无情”,要求近乎苛刻。在威县,无论分管县领导、乡村干部还是企业老板,被他批评下不了台的着实不少。威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涛,是他的老搭档,曾担任威县林业局局长、梨产业园区管委会主任,他对5年前的那次“难堪”记忆犹新。

2017年5月,张营乡后张庄梨园没有遵循技术规程要求,在梨树间套种了西瓜,曲宪忠知道后安排李涛监督拔掉。“因拔得不彻底,当着20多个工作人员,曲老严厉地批评了我,最后还是他亲自监督把剩余的已经结有半斤重瓜胎的西瓜秧清除了。”有人劝他消消气,适当留点面子,他却说,发展梨产业来不得半丝马虎。

全球最大的果蔬汁加工企业、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——中国海升果汁控股公司落户威县,一期投资1500万元,建设2000亩标准梨园基地。在开始栽植树苗时,由于监管不严,挖坑尺寸小了。曲宪忠赶到现场后硬是逼着他们把180余亩已经栽好的树苗全部拔掉,重新按规定挖坑。

为确保梨产业高标准起步,曲宪忠呕心沥血、亲力亲为。在他的指导下,当地根据绿色产品标准制定了适合威县绿色果品生产的技术规程、栽培模式,形成了“8大程序、30道工序”,实现了绿色产品生产有章可循。

“正是凭着这种铁面无私的叫板精神和敢于负责的担当精神,才让‘威梨’产业从跟随者变为领跑者。”威县县委书记崔耀鹏介绍,如今威县已成为全国增长速度最快的梨产业新兴县,“威梨”成为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,入选国家“名特优新”农产品名录……2022年威县梨果产量达到14万吨、产值17.5亿元,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现代梨产业的标杆。

硕果累累桃李情

曲宪忠一贯注重人才培养和技术传承,受聘威县之初,他就考虑要培养一支技术人才队伍,并几次带队到河北农业大学精挑细选大学毕业生。威县梨产业办公室的赵旗便是其中一员。“跟着曲老,既学技术,又学做人。”他说,别看曲老年龄大了,但思维活跃,在梨树管理方法上不断探索,不断创新。

威县梨产业协会理事长刘明亮回忆,曲宪忠不管走到哪里,都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所学所得传授给当地的干部群众,“他亲自动手示范、现场教学,乡亲们知道了都陆续过来学,结束时他还主动把电话号码留给梨农。”

郑继奎是贺营镇袁家庄村原村党支部书记,他们村是曲宪忠开展梨产业规模化种植的第一个试点村。十年前的袁家庄村,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。2013年曲宪忠来到他们村,手把手教梨农如何剪枝、梳果、除虫,梨农陈旧的观念一次次被刷新,省力高效的现代化密植栽培新模式得到了推广应用。

2016年,袁家庄村的720亩试点梨园硕果累累,当年实现亩产梨1250多公斤,人均收入增加了1万元。2018年袁家庄村提前实现了脱贫摘帽。据统计,“威梨”产业已带动14个乡镇、226个村的8万余名低收入群众实现了收租金、挣薪金、拿分红,年人均增收约2万元。

“我就是播种机,希望播撒过种子的地方,都能发芽、长叶、开花、结果。”每年,曲宪忠都会组织多次培训。照相机、笔记本电脑是他随身携带的两样“宝贝”,他说给农民授课有时专业语言不好懂,视频图片更直观,为此他还专门学会了拍照、修图、课件制作。

在曲宪忠的影响带动下,威县建立健全了首席专家制度,创新农民职称评定改革,一大批专业人才落户威县,搭建起全面覆盖及支撑梨产业带发展的人才体系。目前,全县每万亩梨树有一名高级技术人员,每千亩梨树有一名中级技术人员,每百亩梨树有一名初级技术人员,还培养了420名职业梨农,实现了“村村都有技术员、户户都有明白人”。

鉴于发展“威梨”产业的突出贡献,曲宪忠连续四年获得政府奖励,他一分不要,倡导成立了梨产业发展“曲氏创新贡献奖”,将63万元奖金奖励给了85名全县梨产业发展先进典型。

去年12月18日,他离开威县,说回石家庄的家里取些药品、衣服就返回,但没想到,这一去竟成永别。2023年1月9日,曲宪忠因病逝世,享年77岁。

曲宪忠走了,西沙河流域的十万亩梨园,一派生机盎然……这里的每一颗“威梨”,都是献给他的勋章。(来源:河北共产党员网)